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 异宠大全 > 宠物蜥蜴大全 >
蓝舌石龙子
蓝舌石龙子

蓝舌石龙子

  • 学名

    蓝舌石龙子

  • 别称

    蓝舌蜥

  • 拉丁学名

    Tiliqua

  • 毒性

    无毒

  • 体型

    大型

  • 体长

    15-60cm

  • 科名

    石龙子科

  • 活动习性

    日行性

  • 栖息方式

    地栖性

  • 人工寿命

    15-20年

  • 指导价

    暂无数据

  • 友善程度:

  • 饲养难度:

品种介绍

基本介绍

蓝舌石龙子是对舌头为蓝色的石龙子品种的统称,并非单独指某个品种。按照维基百科的分类方式,蓝舌石龙子有8个独立种,分别是:松果蜥、巨型蓝舌石龙子、斜纹蓝舌石龙子、伊利安蓝舌石龙子、中部蓝舌石龙子、西部蓝舌石龙子、斑点蓝舌石龙子及侏儒蓝舌石龙子。不过伊利安蓝舌石龙子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种尚存在争议,在爬友圈伊利安蓝舌石龙子常被分到斜纹蓝舌石龙子的亚种里。 

主要品种

松果蜥

拉丁学名:Tiliqua rugosa

英文名:Shingleback skink or Sleepy Lizard

别称:松果石龙子

简介:松果蜥是爬展中的常客。松果蜥在蓝舌石龙子里是最独特的石龙子,其外形与其它蓝舌大相庭径。松果蜥成年体长通常在45-60公分左右,体鳞大而不硬,尾短,看起来像一颗松果,其尾和头部非常相像。松果蜥在野外的行动虽然非常之缓慢,但是正因为它们有着一般蓝舌不具备的松果尾,在遇到天敌时可以迷惑捕食者,从而逃脱。松果蜥在野外皆是一夫一妻制,譬如一对松果夫妇,若其中一只死于车祸或成为天敌的腹中物,另一只会守候在尸体旁或在他们经常出没的地点等另一只,表现出一种孤单落寞的行为。松果蜥的性格比其它蓝舌石龙子更为温驯,也更为胆怯,适合群养。

分布:松果蜥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南部和西部,包括从鲨鱼湾、西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的国家海岸、北至昆士兰,其中亚种罗特岛松果蜥分布于东部各州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但不到沿海地区。

习性:松果石龙子以昆虫、陆栖蜷螺、动物死尸、花或果实为食。春季繁殖,雌蜥可产下1-2只体型约自身一半大的幼蜥,这在蜥蜴中非常少见。

亚种:松果蜥有四个亚种,分别是东部松果蜥、红头松果蜥、鲨湾松果蜥、罗特岛松果蜥。

东部松果蜥

拉丁学名:Tiliqua rugosa aspera

英文名: Eastern Shingleback skink

简介:东部松果蜥是松果蜥里最常见的一种,在澳洲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种松果,其体色以黄色、黑色及银色为主,通常黄色+黑色的个体比较常见。

鲨湾松果蜥

拉丁学名:Tiliqua rugosa palarra

英文名:Shark Bay Shingleback skink

简介:鲨湾松果与东部松果的体色及斑纹非常相像,但是有一点是其它三个亚种不具备的,就是鲨湾松果蜥有着既长又尖的尾巴。

罗特岛松果蜥

拉丁学名:Tiliqua rugosa konowi

英文名: Rottnest Island Shingleback skink

简介:罗特岛松果蜥体色以棕色和白色为主,背部由棕色粗纹夹杂着白色横纹。

红头松果蜥

拉丁学名:Tiliqua rugosa rugosa

英文名:Common Shingleback skink

简介:红头松果蜥头部呈红色或橙色,体色主要以橙色,黑色及白色为主,在背部有着有如花状的橙色横纹,尾巴粗短。

巨型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gigas

英文名:Giant Blue Tongued skink(Indonesia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巨型蓝舌石龙子有3亚种,分别是印尼种、马老奇种、凯岛种。其中印尼是巨型蓝舌石龙子里的主要代表及常见品种。巨型蓝舌石龙子是唯一不产自澳大利亚的品种。

印尼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gigas gigas

英文名:Indonesia Blue-tongued Skink或New Guinea Blue Tongue Skink

别称:新几内亚蓝舌石龙子

简介:印尼蓝舌石龙子可以说是蓝舌里的巨人,最大可长到60多公分。但印尼种不是最大的蓝舌,最大的蓝舌要数马老奇种,最大可达70多公分。印尼种只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及俾斯麦群岛。主要特征就是有着纯黑的的四肢,也是蓝舌石龙子所有品种唯一具有这种特征的蓝舌(少数印尼个体前肢漆黑后肢带斑点),所以较其他品种很容易甄别开来。

马老奇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gigas evanescens

英文名:Merauke Blue Tongue Skink

简介:马老奇蓝舌石龙子,是蓝舌里最大的品种,最大可长到70多公分,马老奇头后有明显的竖纹,马老奇背部无杂纹,前肢有杂斑,多数马老奇颈部和背部体色会发黄和发红。马老奇种的分布很奇怪,在南部的伊利安竟也有分布,正是由于马老奇和伊利安的分布有重叠,并且杂交的很严重,所以马老奇无论在外形还是花纹上都与伊利安种很相似。要想将它们甄别开来,主要看它们的横纹,马老奇成体与伊利安成体的主要区别是马老奇是细横纹,而伊利安是粗横纹。也就是说根据他们横纹的粗细来断定。

凯岛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gigas keyensis

英文名:Key Island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凯岛种很少见。凯岛蓝舌石龙子其外形很特别,体色多变,通常是由石灰绿橄榄棕色和红色为主,也有很少的个体是以黄色和橙色为主,凯岛背部排列着很多斑点,与其他蓝舌差别很大。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几乎所有的凯岛都有着白色的鼻尖,凭这一点就很容易判别。

斜纹蓝舌石龙子

学名:Tiliqua scincoides

英文名:Australian Blue-tongued Skink 或Common blue tongued skink

简介:斜纹蓝舌石龙子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阿鲁群岛、爪哇等诸岛,及大洋洲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长45-60厘米,分为3个亚种,体型大小依亚种不同有所差异。斜纹蓝舌石龙子是一种名贵的蜥蜴。因其具有美丽的花纹和独特的蓝舌而受蜥蜴爱好者们的喜爱。

东部蓝舌石龙子

学名:Tiliqua scincoides scincoides

英文名:Eastern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这种蓝舌石龙子国内很少有进口,可能是由于澳大利亚禁止出口的原因,即使在市面上见到的东部也很少有纯的,其多数为杂交。纯种原血统的东部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眼后的黑色条纹,杂交的多数已失去这一特征,也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纯正的东部。并不是说失去了眼后的黑色部分就不能判别东部,其第二个主要特征就是,东部的前肢毫无花纹,而后肢则夹杂着黑色斑点,会分辨的玩家都是看这一明显特征来断定的。一些经过人工精心培育的东部,眼后特征虽不明显,但前肢还是很明显无杂斑。

北部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scincoides intermedia

英文名:Northern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北部蓝舌石龙子,我国有引进。其判别主要特征有两点:1前肢无纹;2横纹数量及颜色。前肢无纹这点和东部很像,所以很多人将二者混淆,而第二个特征直接可以判别它们。从初生幼体,小北部前肢和后肢的横纹就可达到10道左右,而随着逐渐成长,横纹也会逐渐减少,而不少于6道,也就是说,北部蓝舌石龙子前肢与后肢之间的横纹至少有6道,并且横纹的颜色都是橙色,可称之为哈密瓜色斑。而东部则是不具备这个特点的。当然并不是说横纹并非橙色就排除北部,这只是鉴于东部或其它蓝舌的分辨办法之一,也就是说北部由于人工大量繁殖,血统出现了变异。

坦宁巴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scincoides chimaerea

英文名:Tanimbar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成年的坦宁巴蓝舌石龙子体色通常以橙色、浅黄及银色为主,其中银白色的个体较为罕见和昂贵,这并不是白化个体,在学术上被称为“tanimbars”。坦宁巴蓝舌石龙子的成年个体相对其他蓝舌种要小很多,生长速度也相对缓慢,成年最大体长通常不超过45公分。坦宁巴种背部有5-7道褐色横纹,前腿和东部种一样无杂纹,有的个体甚至四肢皆未有杂纹,通常tanimbars就是四肢无杂纹,凭借这点就很容易和其它蓝舌石龙子区别开来。和东部种的区别主要在体色和体型上。

伊利安蓝舌石龙子

英文名:Irian Jaya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伊利安蓝舌石龙子尚未被科学分类,伊利安蓝舌石龙子是国内最常见的蓝舌石龙子之一,由于体色非常之多变,成为了很多蓝舌痴迷者的入门品种。至于体色这个问题,可能与杂交有密切关系,在繁殖上伊利安多由东部蓝舌杂交印尼蓝舌而培育,当然,也不能排除马老奇杂交东部、马老奇杂交印尼而培育出伊利安,然后马老奇再杂交伊利安,这样循环下去,伊利安出现了很多具备东部、印尼和马老奇的特征,以致玩家无法识别,另外伊利安蓝舌石龙子的寿命比较长,人工饲养的话可达20年以上。伊利安种每年只繁殖一次,交尾后雌性的妊娠期为100天,100天后会产下5-15只幼体。

伊利安与东部的差异:

最明显的差别是伊利安四肢都会有杂纹,而东部前肢是无任何杂纹的,如果发现有杂纹,但又具备东部的特征,很有可能为杂交。

伊利安与印尼的差异:

众所周知印尼有着漆黑的四肢,而伊利安四肢为杂纹,

伊利安和马老奇的差异:

伊利安和马老奇的主要区别在于横纹的粗细,另外马老奇背部有条明显的竖线,体色偏橘黄色。

中部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multifasciata

英文名:Centralian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所谓的中部,就是爬友常说的细纹蓝舌,它们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其以引人入眼的横纹著称,通常前肢到后肢的横纹在11条,横纹的颜色以橙色和亮橙色为主。并且在头部两边有两块黑纹,四肢发黑,特征都非常明显,很容易与其它蓝舌种区别开来。此品种在澳大利亚管控严格,且人工繁殖量相对较少,因此在国内属于稀有种。

西部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occipitalis

英文名:Western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由于西部蓝舌前肢到后肢有3-6道棕色粗横纹,故西部蓝舌也称为粗纹蓝舌,分布于澳洲西部,与中部细纹蓝舌的关系比较密切,细心的爬友可以发现在西部和中部的头部两边皆具备两块黑纹。通常来说西部身上的杂斑很少,而有的个体会在背部出现2-3道双线横纹,这样的个体都相对较少。西部蓝舌成年通常可长到45公分左右,与中部蓝舌相比,市面上西部的数量更要罕见。

斑点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nigrolutea

英文名:Blotched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斑点蓝舌石龙子以背部排列着大块斑点著称,其中夹杂着黑色条纹。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包括塔斯马尼亚和巴斯海峡群岛,成年体长通常在35-50公分之间。斑点蓝舌在在市面上比西部还要难得一见。

斑点蓝舌石龙子主要分为两种:

1高山斑点蓝舌(北部斑点蓝舌)

2低地斑点蓝舌(南部斑点蓝舌)

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高山斑点蓝舌要比低地斑点蓝舌大上很多。高山斑点蓝舌身上的斑点也比低地斑点蓝舌身上的斑点大很多且多变。

侏儒蓝舌石龙子

拉丁学名:Tiliqua adelaidensis

英文名:Pygmy Blue-tongued Skink

简介:顾名思义,侏儒蓝舌是蓝舌家族里最小的成员,其成年总长度不超过15公分,并且通常成年的雌性会比雄性大。这种蓝舌的数量非常少,在过去的20年里被科学界认为完全灭绝了,直到他们在公路上看见一只雄性侏儒蓝舌死于非命,这个消息在科学界传的沸沸扬扬,后来科学家沿着当地公路的四周寻找,找遍澳大利亚发现仍有5000只存活,并把优良的个体带回研究室进行人工繁殖,如今数量已经的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从他们的繁殖经验中得知,侏儒蓝舌每胎产1-5只幼体侏儒蓝舌,初生幼体的大小在7公分左右,其主要特征为:四肢无杂纹,背部有黑色曲线纹,尾巴细长无杂纹,体型非常小。

特别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请勿野外捕捉。如有需要可到正规合法的养殖场或宠物蜥蜴店购买。

推荐蓝舌石龙子商家
蓝舌石龙子出售信息